印染廢水在工業廢水中占領比擬大的比例,具有有機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堿性大,水質變化大等特性。近年來隨著印染技術的開展,PVA漿料,人造絲堿解物,新型助劑等難生化降解有機物的參加使得傳統的處置工藝遭到嚴重應戰,開發新型環保高效型水處置技術勢在必行。
微生物絮凝劑是一種自然高分子絮凝劑,具有高效、無毒、無二次污染、可自然降解的新型絮凝劑,普遍應用于工業廢水處理、食品加工和發酵工業,特別對有機色素具有較強的絮凝才能。但微生物絮凝劑用量大,本錢高,對水質請求苛刻等問題嚴重限制著微生物絮凝劑的大范圍推行和應用。大量研討標明微生物絮凝劑與無機絮凝劑復配運用不只能明顯進步絮凝率,而且還能大大減少絮凝劑的投加量。
1、實驗局部
1.1 廢水來源及水質指標
廢水取自肇慶市某紡織印染廠,該廠廢水水質如表1:
該印刷廠主體生化處置工藝為:厭氧池→好氧池采用厭氧池前置的AO工藝處置廢水。由于該廠COD值較高,BOD/COD較低可生化性差,色度與SS都較高,因而在進入生化池前需對其停止絮凝處置,用于局部脫色及除去大局部的SS,COD以進步廢水的可生化性。但復原染料、硫化染料、冰染料的大量運用使得該廢水的化學絮凝效果相對較差,且化學絮凝劑的投加量較大,絮凝污泥的產生量隨之增加,加重系統的擔負。因而本文開發出相對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劑并復配PAC應用于該系統以處理上述問題。并經過實驗闡述其處置效果。
1.2 菌種的來源
菌種取自該廠生化處置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剩余污泥經過挑選,培育及馴化后得到的高效穩定的優勢菌種Q03。
1.3 化學試劑
PAC:無機絮凝劑聚合氯化鋁,工業級,其中Al2O3含量為29%~30%。
1.4 微生物絮凝劑(MBF)的制備
將菌株接種到發酵培育基中(接種量為體積的2%),振蕩培育96h(120r/min,30℃)所得發酵菌液即為本實驗采用的微生物絮凝劑XQ03。
1.5 主要儀器
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LDZX-75KB);高效離心機(AvantiJ-25XP);六聯攪拌器(JJ-6);電子天平(AL204-IC);恒溫振蕩培育箱(HZQX100);分光光度計(752S)
1.6 實驗辦法
依據GBT16881-2008《水的混凝沉淀試杯實驗》停止絮凝實驗1.6.1MBF或PAC單獨應用途理印染廢水取500mL廢水于1L燒杯中然后置于六聯攪拌器上,在120r/min轉速下快速攪拌,參加不同量的XQ03或PAC或兩者復配藥劑,然后在120r/min下攪拌1min后慢速(40r/min)攪拌10min,沉降15min后取上清液在550nm波長下測吸光度值,以蒸餾水替代絮凝劑做空白對照。其中絮凝效果用絮凝率表示:
式中:A為對照上清液的吸光度;B為樣品上清液的吸光度。
1.6.2 MBF與PAC復配處置印染廢水
依據XQ03和PAC的最佳添加量停止正交實驗,絮凝實驗辦法同上并測定各個配比下絮凝水樣上清液的COD值和SS值從而肯定最佳的復配比例,取得最優的絮凝效果。其中:
1.6.3 調查復配絮凝劑處置印染廢水時的最佳pH
選擇MBF與PAC結合處置廢水時的最佳配比,在不同的pH值下停止絮凝實驗,調查不同pH值下復配藥劑的絮凝效果。
2、結果與討論
2.1 單獨運用XQ03處置印染廢水
以50mL廢水中微生物絮凝劑菌液的參加量為橫坐標,與之相對應的絮凝率為縱坐標繪制圖表,所得結果如圖1:
由圖1可知隨著絮凝劑投加量的增加,絮凝率逐步進步并在10mL時到達峰值,即最佳投加量為20mL/L。繼續增加絮凝劑投加量絮凝率反而降落,最佳值大約是固體顆粒外表吸附大分子化合物到達飽和時的一半的吸附量,此時大分子的固體顆粒上架橋的幾率最大。
2.2 單獨運用PAC處置印染廢水
PAC對印染污水的絮凝效果見圖2:
由圖2能夠看出,絮凝率在一定范圍內隨著PAC的投加量增加而升高,當投加量為450mg/L時絮凝率可到達89.1%,繼續加大投加量后絮凝率反而趨于穩定。最佳投加量為450mg/L。
2.3 XQ03與PAC復配處置印染廢水
依據單一要素的實驗結果,各選取3組數據停止2要素3平行的正交實驗參數選取見表2。
由表3中可見:在MBF投加量為16mL/L,PAC投加量為200mg/L時絮凝率最高為97.5%且此時COD去除率為44.1%,SS去除率為68.7%均最高,處置效果最好。因而最佳復配計劃為MBF投加量16mL/L,PAC投加量200mg/L。
2.4 pH值對絮凝率的影響
選取實驗得到的最佳復配比即MBF投加量16mL/L,PAC投加量200mg/L停止不同pH值下的絮凝實驗,實驗結果圖3。
由圖3可見:在pH值7.0~9.0的范圍內該復配計劃的絮凝率都能堅持在97%左右的較高程度,在此區間內處置效果較好。
3、結論
3.1 經過實驗肯定了微生物絮凝劑XQ03和PAC復配處置印染廢水時的最佳投配比為MBF16ml/L,PAC200mg/L;兩者結合投加時比單獨運用其中任一種絮凝效果更好,與無機絮凝劑相比絮凝率由89.1%進步到97.5%,絮凝率進步了8.4%。
3.2 采用微生物絮凝劑和PAC復配時比照單獨運用兩種絮凝劑,復配運用時單劑投加量更少且能到達更高的處置程度。復配運用時無機絮凝劑的用量減少56%,微生物絮凝劑用量減少20%,絮凝劑的總投加量降低,從而大大降低了絮凝污泥的產生量,減少了二次污染和后續沉淀池的工作壓力。又因微生物絮凝劑菌種取自于后續生化工藝的活性污泥中,自產菌用于絮凝,對后續生化系統無負面影響,并能進步相應的活性污泥濃度進步生化池的處置才能,進一步進步了整體污水處置系統的處置效果。
3.3 考察了復配藥劑對COD和SS的去除率,發現復配藥劑對COD和SS都有穩定的去除效果,在最佳投加量下COD去除率可達44.1%,SS去除率可達68.7%,完成了絮凝池對COD和SS的一定去除功用,使BOD/COD進步到0.45,進步了廢水的可生化性。
3.4 肯定了微生物絮凝劑和PAC結合投加時在pH7.0~9.0的范圍內均能維持較高的絮凝程度,適用范圍較廣。當廢水pH<9 時無需調理酸堿度 即能取得較高的絮凝效果,當廢水堿度>9需調理堿度時,也降低了酸的投加量只需少量調理既能到達適宜的pH值。